注册 登录
莫氏宗亲网 返回首页

莫兴拓的个人空间 http://www.ww2.moszq.com/?70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莫宣卿与《莫氏家训》

已有 6230 次阅读2014-6-28 09:03

莫宣卿与《莫氏家训》

                               

                                                                           作者:南山剑(Mo tuofu)

                                                        2014年是岭南首魁状元莫宣卿诞辰1180周年。根据本人阅读

                                                       《莫氏族谱》的体会,现推出:一、莫宣卿与《莫氏家训》

                            二、《家训》校考;三、唐宣宗.李忱《赐诗》赏析;四、《

                            皇帝特赐祀典敕译文等四篇文章,以纪念岭南首魁状元莫

                            宣卿系列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注明 

                                                        作者及出处。

                                                                               —— 题记   

    莫宣卿①,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唐大中五年状元及弟,敕授孝肃,官台州别驾。生于公元83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七日亥时,卒于公元865年9月6日,农历八月十二日酉时,享年31岁。

    莫宣卿生于广东封川(今封开县)风景秀丽的麒麟山下。父莫让仁,博学能文,雅好诗歌,甘于林下,不喜仕进,当时岭南称八大才子,早卒,宣卿幼孤。母梁氏,生性贤淑家贫,母子相依为命梁氏注重,严于庭训。

      

            一、少年立志早登科

    莫宣卿天资聪颖、记忆力强、闻言即悟、过目能诵。六岁时入私塾读书,七岁时已熟读不少诗文,学会吟诗。莫宣卿童稚时作一首《咏白鹤》:

        雪作毛衣銕作爪,等闲飞过龙塘坳。

       有时立在青松上,一朵白云挂树梢。

                            —— 见《新会莫氏世谱

    一天,莫宣卿与一群儿童在河滨沙滩上玩游戏。莫宣卿年纪尚小,儿童戏弄,便吟诗道: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见《全唐诗 》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见《封川县志
    此诗一出,乡人大奇,都盛传莫宣卿为神童。后来,莫宣卿师从封州著名大儒梁明甫先生。在梁明甫的心栽培和教育下,莫宣卿才思大进,学业有成。十二岁举茂才,名震乡里。公元848年夏,莫宣卿十四岁,在叔父莫让义的支持下,在麒麟山侧搭书居以自学。莫宣卿决心排除世俗干扰、刻苦钻研、潜心学问、博览群书、致力精深。

 莫宣卿一首《答问读书居》,描述当时寒窗苦读情况。
             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 
            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 
            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 
            茅檐无外物,只青云护。 

                    ———见《全唐诗》

    莫宣卿志存高远心比天高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效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读书。为上京会考,搏取功名,莫宣卿孤单一个在读书居里,励志自勉冬读三九,夏读三伏,学而不倦。

莫宣卿以一首《自咏》,表达自己立志读书,科举扬名的志向和抱负

          少年立志早登科,世上文章奈我何。
             赋读五经犹恨少,诗吟万卷未为多。 

 江湖海阔为池砚,出水高山作墨磨。            

             愿借青云当白纸,将来写尽太平歌。
                              ——见《封川县志》

        

            二、三战文场英名扬

    唐大中年(公元850年),十年寒窗苦读的莫宣卿,踌躇满志地赴唐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十年寒窗无人闻,一举成名天下知”。莫宣卿决心要蟾宫折桂。

    五月初八,龙母诞。莫家举行家宴,欢送莫宣卿上京赴考。行前,莫宣卿之兄寿写了一首《饯弟赴京》,为莫宣卿送行。

            惬意西风吹舞衣,江战文闱。
           扬眉笑踏槐花去,拭目看穿柳归。
           黄榜年舒浩气,青云今日正横飞。
           男儿信有功名志,高占鳌头始见机。
                           ——见《新会莫氏谱》
    莫宣卿继父莫及芝也赋诗一首《饯子赴京》,赠与莫宣卿。

            开筵送汝日边游,越国秦城重振修。

           堂上鹿鸣初宴罢,窓前荧影可勤收。

           云霄有路终须到,甲乙巍科委可求。

           佇听名标金榜上,慰吾年老一生休。

                           ——见《新会莫氏谱》
    莫宣卿参加唐大中五年辛未科考试,一举夺魁,成为我国自科举取士以来最年轻状元,两广(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第一个状元,时年仅17岁。

    莫宣卿以一首《到国学》表达经过三场文场大战,独占鳌头的过程,钦点状元后的喜悦。

         三战文场取盛名,一朝佳誉满寰羸。
            欲飞霄汉辞南海,频醉烟花到上京。
            控马岂愁秦岭峻,整帆应喜楚江平。
            归来须未穿杨,且喜秋期听鹿鸣。

        —— 见《封川县志》

    《到国学》一诗,真实记录莫宣卿考取状元的过程莫宣卿在殿试,经过三场考试,被唐宣宗李忱钦点为辛未科状元的。与散见于各地的莫氏族谱和志的记录相符的。

综合各地莫氏族谱和封川县志的记载,莫宣卿庭试三场分别是贴、杂文赋、策。三战文场就是一试二试杂文赋三试策论。莫宣卿以《家训》、《赋得水怀珠》、《兴国志》,最后由唐宣宗亲自钦点为辛未科状元。

番禺沙湾等地珠三角莫氏族谱记录:

《莫氏家训》乃入粤始祖莫状元宣卿公庭试高中的答题也,宣卿公是岭南首魁状元。

殿试中唐宣宗皇帝出家训一题,以烧一柱香为限,宣卿公仅用一寸多时间交卷,受唐宣宗皇帝赏识。

                    

                   家           训    

                                 

                                    唐   封州 金缕  莫宣卿

夫!圣天子一统英明之治,出乎衣冠文物之邦。

    凡有血气者,莫不知天师之所当敬也。今之子弟,昧古道,黯纲常。皆由父兄庭训不端,而至子弟身心失守。

    昔孟母,庭训有方,一儿亚圣。荀季和,家教有法,八子扬名。今之父兄,可不效乎。为父兄者,应当深省;为子弟者,即望以修。

处家庭,当以诗书为本;守田园,必以耕稼为先。交朋友,须存信义;处乡党,务须谦和。立身行,不出恭敬一端;处世待人,笔戒骄矜二字。

勤堪补拙,俭可助贫。宁可以德胜人,切勿以财傲众。

奢华乃败家之端,酒色乃鈛身之斧。

不读诗书,纵家有万金,定遭愚人之诮;能通经史,虽户穷四壁,堪称儒雅之门。

老在优闲,咬菜根以尝香馥;身居安静,住茅房亦觉光华。

望高才者,惟有窗前攻读;祈多谷者,须知月下经营。或劳心或劳力,人世之间,食无闲饭;或采薪或钓水,天涯之阔,何处非财。

皇法无亲,当牢牢谨记;人情多变,而步步提防。

秋月春花,当增书香之味天时地利,可资修之心。

是故君子勉之也! 

备注:原文没有段落和标点符号,本文段落和标点符号是作者加注。)

《家训》全文339字,结构严谨,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对偶排比运用自如,朗朗上口。从立身、修德、处世、齐家等方面对家庭的教育进行阐述。在殿试之上,仅用一寸多香的时间,一挥而就,可见莫宣卿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是指赋得水怀珠》: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素魄生蘋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

      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

      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见《全唐诗》

莫宣卿这首试贴诗写得非常优美,真切。全诗共十二句,首两句为破题,描写家乡岭南秀美的自然环境和奇珍异宝,是明珠的孕育之地,美丽可爱的长河,孕育出闪闪发光的明珠。三四句是写明珠形成之时,圆月照水,明珠更佳美。五六句写水中珠光荡漾,在微波涟涟中,珠光四射,月光与珠光相影交辉。七八句写明珠与夜星相互辉映,岸上的青草永不干枯,生机勃勃,景色迷人。九十句用典,江妃指汉水神女,曾以两珠赠郑交甫,海客指冒险在海上贩珠之人。最后两句为结题,借用“珠还合浦”的典句,歌颂皇帝恩威并施。全诗结构严密,辞采绚丽,是试贴诗少有的佳作。

最后是试策论,策论的题目是《兴国志》。大殿之上,莫宣卿对答清扬。

“富有连阡之田,贫无立锥之地。”莫宣卿此言一出,四座皆惊。既引经据典,又切中时敝,对大地主巧取豪夺,大量呑并农民的土地进行无情的鞭挞。

“富者侵占民田,贫者转徙流离。”把广大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过着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

“贫者变为流民,流民变为流寇。”把失去土地农民,变成流民。为了生存,啸聚山林,挺而走险,揭竿而起,成为皇朝更迭的重要力量。

“如不根治,国奢民穷,国祸民殃,四宇之内外,纷乱突起。”对等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的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治理,则会造成祸国殃民,社会动荡不安。

 “外敌寇境,国无宁日,小则亡家,大则亡国!由于人心浮动,外敌侵犯时,没有人可以抵抗外敌的入侵,国家永远没有安宁之日,小则家破人亡,大则家破家亡。

 对于解决当朝内扰外患,实现富国安民,兴国强兵之道,莫宣卿提出自己的对策:抑强扶弱,忧恤贫户,抑兼限田,积廪备荒,蠲其灾赋,发羲仓米,急饥民,纾解民 

莫宣卿胸有成竹,提出自己兴利除弊兴国策,“惟此,富国安民,国可兴矣!”

    经过三场文场大战,唐宣宗李忱对来自蛮夷之地的莫宣卿大为赞,钦点为辛未科状元,为莫宣卿赐宴赐锦衣一幅,以彰荣耀。

             

             三、岭南从此摘蛮帽

 唐宣宗李忱为新科状元莫宣卿赐宴并赐诗祝贺。唐宣宗《赐诗》11祝曰: 

          远地产奇才, 破天荒出草。 
             禹穴高跳三汲浪, 京城惊震一声雷。 
             青云得路登甲, 黄榜标名负大魁。 
             身着锦衣游帝里, 唱状元

                           ——新会莫氏族谱》
    据莫氏族谱记载,与莫宣卿同三甲是:

    唐宣宗皇帝。大中五年。(狀元)莫(宣卿)  (榜眼)(仲孚)12  (探花)柳(13。建始祖狀元弁言。

              ———莫氏族谱历代修辑资料 附錄五

    唐制科举,一榜之首为状元,榜眼两名(取一榜两眼之意),没有第三名,及第同年中的少俊者两名作两街探花使,探花使带领一班同年遍游京城名园。

  为何唐大中五年辛未科会出现状元、榜眼、探花呢?原来是唐宣宗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廷,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唐宣宗亲自主考,亲自宣布及弟者,必有先后顺序。唐宣宗宣布莫宣卿为第一,称状元;仲孚为第二,称榜眼;柳珪为第三,唐宣宗不重复称为榜眼,而以探花使称之,称第三名为探花。唐宣宗此举,为后世科举考试制度定雏形。

    同榜之人先到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然后在曲江亭宴会,最后在状元、榜眼、探花带领下遍游京中名园。莫宣卿带领一班同年在京城长安街巡游,接受万民的祝贺。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街。

莫宣卿状元及第,游园之时,万人景仰,盛况空前。

莫宣卿的《及第自咏》(又称《雁塔赋诗》),此诗述说夺魁后的喜悦心情,抒发高中状元后的理想和抱负,切盼鸿雁传书,让慈母享他的成功的喜悦

被视为蛮夷之地,偏远、落后、闭塞的岭南(广东),一个翩翩少年一举压全国众多的才子贵胄龙头第一标自然轰动一时。

莫宣卿的《及第自咏》诗曰: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岂知遥。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 
           万金书寄南雁,三汲龙门已一跳。 
                           ——见封川《莫氏族谱》

满朝文武百官对莫宣卿状元及弟争相祝贺,同榜进士柳(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之孙)贺诗,把长安城百姓倾城涌上街头,万人空巷,争睹年轻新科状元的热烈情景跃于诗中

珪的《贺新科状元》,诗曰: 
             笔阵才交五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见莫宣卿墓刻石

冯重14《贺莫宣卿首占嬴洲》,诗曰:

      晓看金榜列仙曹,首占嬴洲不觉劳。
             月殿登如添凤翼,桂枝折若举鸿毛。
             迹离上苑名偏振,声到南州价愈高。
             休逊锦衣夸后辈,玉堂金马任游遨。
                              ——见封川《莫氏族谱》

    莫宣卿作为岭南首魁状元,推动岭南文化的发展,提高岭南文化的地位,鼓舞岭南文化的士气,提升岭南文化的品位。

    莫宣卿在困境中艰苦奋发,闻达于上又不忘事母以孝的精神,推动晚唐儒家文化的发展,诠释孝文化的精神,是后学习的典范。

    莫宣卿首先打开岭南人大魁于天下的局面,为岭南人摘掉“南蛮”的帽子,对当时乃到后来岭南士人读书的风气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立身行传家训

    莫宣卿状元及第后,任翰林院修撰,学士承旨,后恩赐大学士(大学士,唐朝官制,唐中宗时首创设立,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唐制翰林学士是科举进士进入政权中枢的一条捷径,也是进士及第后渴望得到的官职。

    莫宣卿能“初典翰林”,唐宣宗对莫宣卿是恩宠有加的。

    莫宣卿是幸运的,得遇明君唐宣宗。唐宣宗是晚唐享有较高声誉的一位皇帝,有“小太宗”之称。据《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唐宣宗时代,虽然没有“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也有“大中之治”的美誉。

唐宣宗吸取前朝皇帝唐文宗、唐武宗的教训,注重广纳良言,广招人才,抑制宦官擅权,消除党阀之争,重用忠良之才。莫宣卿从科举出身的平民子弟,既不是官宦,又不是门阀子弟,更不是结党营私的青年才俊,受到唐宣宗的青睐。

莫宣卿替唐宣宗掌兰阁管丝纶。唐朝,丝纶就是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和制诏,被称为“皇帝私人,具有特殊的地位。从白居易《喜敏中及弟,偶示所怀》:“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诗中,可以看出掌管丝纶的重要。

唐宣宗目睹唐文宗时代的“甘露之变,以唐文宗为鉴,注重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和使用人才,大胆使用年轻人。莫宣卿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忠心耿耿,做到“丝纶耿耿垂青史,白璧谁能染纤瑕,受到唐宣宗的重用。由于广纳人才,唐宣宗抑制宦官专权,整饬吏治的措施得到实施,避免前朝皇帝的“政令不出宫、“受制于家奴”的状况,使“大中之治”得以实现。

大中五年秋,莫宣卿随岭南道秋贡押解官员返岭南,还乡祭祖。京城文人雅士、同年同榜之人纷纷赠诗相送,送莫宣卿归省还乡。

    赠诗之一《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曰:
            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
           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
           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
           想到故乡应腊过,药栏犹有异花薰。
                           ——见《全唐诗》

赠诗之二相送,《送莫状元及第归省》诗曰:

        临封艺士来观国,直取荣名起自家。
           藻镏幸逢悬日月,淘金因练出泥沙。
           行离太学诸生籍,归省南方八桂花。
           万里锦衣身已庆,手中仙桂适堪夸。
                           ——见郁南《莫氏族谱》

潭成15赠诗相送,《赠莫状元归省》诗曰:

        巧发良工中鹄心,门前桃李已成荫。
           桂枝新握香千里,诗思欲归启万吟。
           风过不妨梅岭峻,帆飞不惮楚江深。
           斯文天下人争羡,岭表状元起自今。
                           ——见阳春《莫氏族谱》
     “开元礼”榜李郜16赠诗相送,《赠莫状元归省》诗曰:

         玉殿初传金榜新,伊谁不送谪仙人。
            擎天名誉推为首,动地文章可致身。
            飞向烟霄辞野鹤,行过国比祥麟。
            此归瞻拜庭帏日,始见光荣南海滨。
                            ——见广西岑溪《莫氏族谱》
   宣卿回到家乡封川时,写了一首《归省到家》,诗曰:

      一枝丹桂九重天,名耀今科四海传。 
          文字化为毡上锦,仪型变作岛中仙。 
          风光辉耀生尘外,瑞气氤氲拥马前。 
          此日到家花满路,曲江春色绕身边。 

                        —— 《封川县志》
    假期后还京任职,莫宣卿母亲梁氏嫌路途遥远,且不堪长安严寒天气,故未同行。

    莫宣卿的年代,处唐朝后期。唐宣宗虽有“大中之治”,但唐王朝政局动荡不安,权力斗争激烈,特别是牛李党争频繁,宦官擅权。李党以门阀士族人仕为主,首领为李德裕,深具治国安邦之才气,在削藩、镇压僧尼势力、加强皇权统治等方面政绩显著。牛党以科举取士之仕人为主,首领为牛曾孺、李宗闵、令孤、白敏中等人。牛党人物文彩风流、以德取胜,同情僧尼、藩镇势力,缺乏治国安邦之能。

    莫宣卿掌兰台管丝纶,在牛李党争中处微妙地位。唐宣宗时,牛党人物政,以门荫吏进为主的李党人物被排挤出朝堂之外,莫宣卿以科举官,本应属于牛党一派莫宣卿的政治主张却倾向于门荫势力李党,故许多政治理想一直得不到施展,对仕途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令孤为相时,曾极力拉拢莫宣卿。莫宣卿以诗言志,表示不与参与党争,反对令孤的政治主张。

莫宣卿《答学士令狐17,诗曰: 
         翰苑文章冠百家,玉堂常对紫薇花。 
        日笼砚井龙蛇动,月照瀛洲桂影斜。 
        辅国自然熙帝载,格君不用坏黄麻。 
        丝纶耿耿垂青史,白璧谁能染纤瑕。 
                         ——见《封开文史》第十辑 
    令狐大中四年出任宰相,宣卿于次年中状元。令狐有意罗致莫宣卿于自己门下,而莫宣卿却表示婉拒。

    “辅国自然熙帝载,格君不用坏黄麻”唐代翰林学士拟诏,称“内制”,用白麻纸书写中书舍人拟诏,称“外制”,用黄麻纸书写。宣卿表示不愿追随令孤堵塞自己的仕途。

莫宣卿虽有报国之志,但不结党、不入门阀、不随流合污的处事风格;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洁身自好、独立独行、信义谦和、勤俭清正的性格;使他不能也不愿意参与各种权力的角逐和斗争,浪迹京师十几年,莫宣卿难以展自己的才

莫宣卿一首《辞宴》抒发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秉性,这在唐代是极少有的。

       几年高卧葛生庐,万里行程入帝居。

      筵上请罇今日酒,箧中黄卷古人书。

      在家且作啣芦雁,出海偏成带角鱼。

      从此九霄须直上,不教羽毛落空虚。

                     ——见《新会莫氏族谱》

    莫宣卿《谒张曲江祠》,从诗中可以看出莫宣卿居京期间的感慨与无奈莫宣卿借张九龄18的身世和遭遇,抒发自己难展的抱负。诗曰: 

   明明大节重于唐,太息中书位不长。 
         有志格君安社稷,无心爱己计存亡。 
         一轮金鉴千年照,半世良臣万古彰。 
         林甫当年如未相,定教尧舜在明皇。 

                      ——见封川《莫氏族谱》

    在京任职十年,莫宣卿深知自己不适应京师的权力倾轧,不会有作为,不如到地方上做点实事。莫宣卿思念母亲的情愫日深,于是上表陈情,恳求出任地方官员,以便供养母亲

 莫宣卿希望在地方官任上能出政绩。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唐懿宗嘉许莫宣卿的孝道,任命他为台州别驾,官授从四品(按唐朝官制,州设刺史一人,别驾一人,别驾为刺史佐官)。

 莫宣卿任台州别驾,实则是临危授命。公元859年十二月,江南东道浙江一带,发裘甫19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攻占象山。次年正月甫攻占剡县聚众数千,击败郑诋德部将。二月集众至3万人,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天平。三月甫分兵攻衢州、婺州、明州、台州等州。明州官、绅招丁勇,造军械。浚河断桥固守。甫率众万余破上虞、余姚、慈溪、入奉化,据宁海,再围象山。四月新任浙东观察使王式率兵镇压。六月甫兵败在剡县被捕。八月甫被杀于长安。

裘甫率义军反唐,沉重打击唐王朝在浙东的统治台州刺史是武官出身,台州急需象莫宣卿科举出身、穷苦出身的官员,治理浙东的州县。安抚、体恤百姓,稳定浙东社会秩序。莫宣卿临危授命,出任台州别驾。

莫宣卿申请离京事母的孝行满朝文武百官赞叹有加。莫宣卿此举对推动唐孝文化和推动中华民族的尊老敬老爱老有着重要的意义。

莫宣卿奉旨离京时,百官相送,赠诗者甚众。

当朝宰相白敏中一直对莫宣卿孝行推崇备至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秋,莫宣卿假宁返岭南,白敏中20赋诗《送莫状元归省》赠予莫宣卿,诗曰: 

         锦绣文章锦绣身,长安雷动满城春。
            九重黄甲终为贵,百镒蒹金未足珍。
            台阁丝纶应舍旧,经庭保傅可图新。
            云何一点思亲志,化作岭南戏彩人。
                             ——封川《莫氏族谱》

莫宣卿回到家乡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赋诗一首,抒发自己游子归家的感情。《自京归家》曰: 

    十年浪迹在神京,今日还家喜称情。

    三十为官未足贵,六亲见我始知荣。

    园林去久送归路,童稚年高忆小名。

    谈笑乡闾翻似客,东邻西舍远相迎。

                       ——封川《莫氏族谱》

 莫宣卿回到故里,即奉母携眷去台州上任,不幸于咸通六年,公元865年9月6日病逝于上任途中。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李21其事,奉旨敕封奏(新会莫氏族谱记为:奉)状元莫宣卿,谥孝肃,入祀封州乡贤祠。

    莫宣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立志读书,赋读五经犹恨少,诗吟万卷未为多;志比天高,江湖海阔为池砚,出水高山作墨磨;心存高远 愿借青云当白纸,将来写尽太平歌。

    莫宣卿恪守《家训》的要求,用行动践行《家训》的精神。做到信义谦和,立身行己,恭敬勤俭,以德胜人。把《家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发扬光大。
            

           

           五、莫氏家训励后人

    莫宣卿一生短暂,但其成就影响深远。他改变中原人士对岭南文化的偏见,改变岭南文化的形象,推动岭南文化的发展,鼓舞岭南士子的气。

莫宣卿故后,后人整理其文稿,辑为《莫孝肃公诗集》、时封州刺史白鸿22为之作序(公元878年),称其文诵而咏之,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载《全唐文》)可惜诗集现已失传。

莫宣卿的诗多是散见于各地《莫氏族谱》和《封川县志》之中。这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的。

《莫孝肃公诗集》虽然现已失传,但《莫氏族谱》成谱较早。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这是中华文化源绵不断的所在。《莫氏族谱》在宋徽宗大观戊子年(公元1108年)前已经修完。莫宣卿八世孙王府直讲莫仕广23为《莫氏族谱》作序。莫氏族谱辑录有莫宣卿的诗篇,因莫氏后人迁徙到各地,各地后人重修族谱时,因年代久远,或因编纂的需要,有的诗文保存下来,有的诗文未能保存下来。通过比对各地的族谱,还可以搜集一些莫宣卿的诗句。

莫宣卿生三子24分别是:莫齐莫楚莫晋。莫晋曾任怀州刺史。湛江的吴川、坡头、廉江、遂溪、雷州等地海南定安和广西合浦、阳朔等地的莫氏后大多是莫晋的后

莫宣卿所作《家训》,至今已有1162年,已超越文章本身的意义成为莫宣卿后人共同遵守的《莫氏家训》她激励一代又一代莫氏后人发愤读书,激励一代又一代岭南人发愤读书,推动粤琼三省的文化发展。从唐宣宗大中五年开始岭南莘莘学子在科举考试取得的丰硕成果,与莫宣卿作为岭南首魁状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朝嘉祐二年进士莫君陈25志趣高洁,不肯为官。由于德高才丰,多次被引荐也不肯为官,他很有名气。莫君陈的后人,莫济、莫汲、莫冲才华远播,各点进士及第,时称“莫家三英”。“三英”俱为官,莫济,官宋朝司农少卿;莫汲,官国子监正;莫冲,历明世长吏。

    海南省定安县有一里三进士26的称谓。一里三进士:在方圆一里之内,定安县排坡村莫魁文、莫陶分别考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进士清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进士南山村莫绍德考清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进士。

    元朝吴川县尹莫士纯27,字文华,号擎天,谥忠谅,是莫宣卿第二十世裔孙。元大德二年,由进士历官谏议大夫,因犯谚直谏,谪知吴川。元朝的吴川是荒蛮的不毛之地,风沙咸潮为患,资源贫乏,民众愚昧贫穷。

莫士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从中原引进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优良农作物品种,引进黄麻种植和纺麻纱的技术,引进木麻黄种植,建设沿海防护林带,为征服吴川的风沙和咸潮付出不懈的努力。

莫士纯注重教化育人,积极倡导建设吴川学宫,大办私塾,普及儿童教育,不断提高县内民众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莫士纯注重继承莫宣卿《家训》的传统,致力光大《家训》的文化内涵,以德器深而经纶远大。做到劝课农桑“民有恺悌之歌”,兴化教育“士有菁莪之庆”。莫士纯为人厚道,廉洁奉公,“应世有度,处世有方”,立身行己,信义谦和,勤俭清廉,为吴川人树立为官做人的楷模。

莫氏家训倡导“信义谦和,忠孝勤俭”的精神,不仅是一家之训,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它激励莫氏后人励志读书,激励岭南学子励志读书,推动岭南文化的发展。

                                                                          2013年6月   

注释

①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唐大中五年状元及弟,敕授孝肃,官台州别驾。据番禺沙湾新村《莫氏世谱》记载:公生于唐文宗甲寅年(834年)八月壬申日亥时,终于咸通乙酉年(865年)八月十二日酉时,享寿三十二岁。据《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推算:莫宣卿生于公元83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七日亥时,卒于公元865年9月6日,农历八月十二日酉时,享年31岁。

莫让仁,莫宣卿父,据《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载:莫让仁,博学能文,雅好诗歌,甘于林下,不喜仕进,当时岭南称八大才子。生卒年不详。

梁氏,名二娇,莫宣卿生性贤淑注重,严于庭训。

梁明甫封州儒学,莫宣卿的舅父,莫宣卿六岁受梁明甫启蒙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茂才,是汉代一种察举常科,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莫让义,莫宣卿叔父,据广西昭平《莫氏族谱》载:生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卒年不详,妣陈氏。龙。另据《扩珍家谱》:让义迁居福建省,生一子宝卿。

寿,据《新会莫氏族谱》载:太始祖考让仁翁,祖妣梁氏太夫人,子二:长曰寿,次曰宣卿。该谱载饯弟赴京》时,特注明作者是胞兄寿。另据《扩珍家谱》:一世伯祖寿公,字室卿,后裔不详。东莞《莫氏族谱》载:《送莫宣卿赴京考试》,作者莫俦,莫俦为莫宣卿拟制兄。

莫及芝,莫宣卿继父。

备注:原文没有段落和标点符号,本文段落和标点符号是作者加注。

《兴国志》,原本全本找不到,根据各地断句选录而成,

11《赐诗》唐宣宗赐诗给莫宣卿,以表荣耀。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6年—859年在位),初名李怡,初封光王。唐武宗死后,以皇太叔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2仲孚张九皋孙,张抗子。据刘煦《旧唐书》:仲孚,登进士弟。为监察御史。

13珪,《旧书·柳公绰传:仲郢子珪,字镇方,大中五年登弟。

14冯重莫宣卿同榜进士,史迹无考。

15潭成史迹无考。

16李郜,史迹无考,据南宋《淳熙三山志》:五年辛未李郜榜。林勗,字公懋,闽中县人,大中五年“开元礼”登科,终吉州刺史。李郜是“开元礼”榜。 17令狐绹,(795-872)晚唐朝大臣、政治家。京兆华原人。字子直。令狐楚子。性懦,精文学。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进士,开始从政。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起任宰相。此后一直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到大中十三年(859年)。

18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旧唐书·张九龄传》:“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

19裘甫(?一 860 ),剡县(今嵊州)人。唐末农民起义首领,出身于贫苦农家,早年以买卖私盐为业。

20白敏中(公元792-公元863),晚唐名相,华州下邽人,字用晦,白居易从弟。长庆年间进士。大中五年,出为邠宁节度使。六年,迁西川节度使。治蜀五年,颇有政绩。十一年,迁荆南节度使。懿宗即位,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辅政。咸通二年出为凤翔节度使。

 21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封州刺史

 22白鸿儒,据《肇庆府志·吴志》, 白鸿儒为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封州刺吏。

 23莫仕广(1065—1124),莫宣卿八世孙,宋大观丁亥年由八行取士科补大学士,上舍授常州路教,考绩王府直讲。宋徽宗大观戊子年(公元1108年)主修《莫氏族谱》并作序。

24莫宣卿生三子关于莫宣卿三子,《封川钜鹿郡谱》载:一世宣卿,配白氏,生三子,晋。番禺沙湾新村等珠三角《莫氏族谱》载:讳宣卿,妣陈氏,生三子:长晋次楚三齐。封川钜鹿郡谱与珠三角有差异,为何会造成二地的族谱出现差异的呢?通过对二地族谱进行分析比较,试图从中找出原因所在

    封川谱和莫让仁公墓碑皆记为白氏,这是真真切切的。白氏哪里人和生卒年月族谱无记载。陈氏生卒年月在番禺沙湾新村《莫氏世谱》有记载:陈氏生于辛酉年(841)十一月戊戍日己时,终于僖宗丁酉年(877)六月十六日未时,享寿36岁。莫宣卿高中状元时,陈氏年仅十岁,未娶陈氏。莫宣卿851年秋假宁回家,852年春分前后修莫让仁公墓,莫宣卿已娶白氏,故莫让仁公墓碑刻有媳白氏。据广西昭平《莫姓族谱》:莫宣卿原配白鹇,生三子。长子齐,生于大中八年(854),次子楚,生于大中十年(856),三子晋,生于大中十二年(858)。大中十二年(858)再娶陈凤仙。按唐假宁制: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父母在三千里外,三年一给定省假三十五日,并除程。按此规,莫宣卿假宁时间:851、854、857、860、863五次。莫宣卿在857年秋冬时节返乡探亲,娶陈氏,主要是照顾母亲的生活。陈氏于大中十二年(858)生晋亦有可能。

造成封川谱和珠三角谱差异的原因可能是:(1)齐、楚、晋同为白氏所生,晋承继给陈氏,随陈氏生活。子孙分房后,各房修谱时,根据白氏、陈氏的讲述而修谱,造成二地族谱的差异。(2)齐、楚为白氏所生,晋为陈氏所生。子孙分房后,各地修谱时,从母从己为大,造成二地族谱的差异。

25莫君陈1018—1102字和中,湖州归安人。少从胡瑗学。登嘉佑二年章衡榜进士。熙宁中,新置大法科,君陈中首选。甚为王安石所重槿刑部郎中,知婺州。君陈著有《月湖所闻集》一卷,《四库总目》皆记当时亲事。

26一里三进士海南省定安县排坡村莫魁文、莫陶分别考中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进士清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进士南山村莫绍德考中清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进士。两村相距很近,有“一里三进士”之称。

27莫士纯1239—1298),原福建省原平府南平县南厢村擎雷人,字文华,号擎天,谥忠谅,莫宣卿第二十世裔孙。由进士历官谏议大夫,因犯谚直谏,谪知吴川,元朝吴川县尹,后定居在吴川。

百度百科大咖秀——周笔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新闻|族谱|联谊|宗祠|村落|故事|基金|公益|论坛|莫氏宗亲网

返回顶部